沂蒙儿女艰苦创业铸丰碑:沂蒙山玻璃集团以精神为魂书写工业传奇
admin9 次
2025年2月21日
在沂蒙精神的红色沃土上,山东沂蒙山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沂蒙山玻璃”)以“一片玻璃”为支点,撬动了从山区小厂到全球智造标杆的跨越式发展。这家根植革命老区的企业,不仅以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赢得市场,更以“艰苦创业、回馈社会”的沂蒙精神为内核,竖起了一座新时代的精神丰碑。
沂蒙精神:艰苦创业的基因密码
沂蒙山玻璃的崛起,是沂蒙儿女“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精神的现代诠释。创始人刘永刚从消防战士转型为企业家,以“草根逆袭”的奋斗史为起点,带领团队在2016年创立公司,专注于高难度汽车玻璃制造。创业初期,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壁垒等挑战,但刘永刚提出“自觉、自治、自发”的管理理念,将沂蒙精神融入生产一线:员工自发加班调试设备,技术团队连续数月攻克弯钢化玻璃工艺,最终研发出小半径弯钢化弧形玻璃,打破国际垄断,成为特斯拉、中车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
集团将沂蒙精神作为战略核心,构建“四梁八柱”发展框架:以技术创新、绿色发展、产业链协同、市场拓展为“四梁”,以优化生产流程、推广环保材料等为“八柱”,支撑企业稳健前行。2020年疫情暴发时,集团临危受命研发抗菌玻璃支援抗疫一线,成为全国首家量产此类产品的企业,展现了“临危受命不能避”的担当。
科技赋能: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沂蒙山玻璃的硬核实力,源于对技术创新的极致追求。
打破国际垄断自主研发的小半径弯钢化弧形玻璃,强度是普通玻璃的6倍,应用于高铁侧窗和高端汽车天窗,助力中国高铁出口俄罗斯。
智能化升级引入工业互联网,全球20个工厂实现生产数据互联,50秒完成一片汽车天窗制造,生产效率提升30.5%,不良率降低30%。
绿色革命:投资2.5亿元建设零碳智能工厂,余热发电技术降低能耗12%,废旧玻璃循环利用率达95%,成为全球汽车玻璃出口基地。
集团还布局前沿领域:25微米可折叠柔性玻璃(UTG)填补国内空白,智能车载玻璃集成导航投影功能,推动汽车玻璃从“功能件”向“智能终端”进化。
责任担当:从企业效益到社会共富
沂蒙山玻璃始终将“造福一方百姓”作为使命,构建起企业与社会的共生生态。
教育扶贫:累计捐款超100万元,成立“沂蒙山助学基金”,资助庄坞镇层山中学等贫困学子,覆盖五省七次捐菜行动,疫情期间向石家庄、天津等疫区捐赠物资30余吨。
员工共融:推行“共融联合体”战略,员工持股计划覆盖60%核心骨干,生产线自动化率提升后人均效率翻倍,实现“效率提升不减员”。
乡村振兴**:为家乡安装路灯、修建道路,带动600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助力老区就业与经济转型。
刘永刚本人更是践行沂蒙精神的标杆:从“山东好人”到“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品牌缔造者,他以“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将企业年利润的10%定向投入公益。
全球视野:沂蒙精神的国际化表达
沂蒙山玻璃的全球化布局,是红色精神与商业智慧的融合。
“一带一路”先锋:在尼日利亚、日本等13国设立分支机构,通过中欧班列与海运结合的低碳物流,出口订单处理效率提升40%,海外业务占比达60%。
文化输出**:产品融入沂蒙山红色文化元素,在德国高端摩托车改装市场被视为“中国智造标杆”,在非洲实现48小时极速响应,以服务温度赢得口碑。
标准制定者**:主导起草行业标准,推动抗菌玻璃、防紫外线玻璃等创新产品成为国际新规范,将“中国方案”推向全球。
未来展望:精神丰碑照亮产业新路
站在新起点,沂蒙山玻璃计划投资东南亚、中东生产基地,拓展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等绿色场景,目标2026年营收突破50亿元。刘永刚表示:“沂蒙精神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未来引擎。我们要让每一片玻璃都成为传递温度、承载精神的载体。”
从蒙山脚下到世界舞台,沂蒙山玻璃以精神为魂、以科技为骨,书写了一部“艰苦创业、产业报国”的现代史诗。这座由玻璃铸就的精神丰碑,不仅照亮了老区振兴之路,更为中国智造注入了深沉的文化力量。
评论 | 0 条评论
登录之后才可留言,前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