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宗肜日、肜日玉璧、玉版文字、文字起源的纵横关系
admin35 次
作者:颜祥富
经过了三十多期红山之旅研学培训,我们古玉收藏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壮大。一位玉友来询问这件玉璧(插图1)的真伪,我看了一下图片,想起《高宗肜日》的肜字在甲骨文字典里就是三撇的字体特征,顺口就回复了他。
适逢新年,放假宅家,我开始翻书找资料,也看了一下其他学者对《高宗肜日》的相关论文①②③,便有了本文的展开,也就有了红山文化玉器与象形文字的源流关系梳理工作的开展。
论文经过八次手改稿,经过四次改标题,才得以确认“高宗肜日﹢肜日玉璧﹢玉版文字﹢文字起源”横向跨四界作为主题内容,要预留足够宽阔的空间和格局,方可容纳更加高深的中国文化属性,以为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1
第一节.历史文献与甲骨卜辞里的“肜日”记载
肜日祭祀活动,是上古先民祭祀太阳的群体活动方式。
肜日源自《尚书·高宗肜日》里面的文字记载。
《尚书·高宗肜日》载:“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 《尚书》是孔子删书剩下的史学书籍,《尚书》原有3240篇,孔子删去3120篇,残留120篇,《尚书》虽已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却依然遗留着上古肜日祭祀的痕迹,也遗留着象形文字阶段历史的部分行为痕迹。
在春秋战汉时期的历史文献当中,也有肜日活动记录。
《史记·殷本纪》载:“帝武丁祭成汤,肜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祖己乃训王曰:‘唯天监下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绝其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
《尚书正义》载:高宗既祭成汤,肜祭之日,于是有雉鸣之雉在于鼎耳”。
《春秋·宣公》载:“八年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辛巳有事於太庙,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龠”孔子疏:左传有事于太庙,襄仲卒而绎,非礼也。
《穀梁传》载:“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
《孔传》载:“祭之明日又祭,殷曰肜。”
《释天》载:“绎,又祭也。周曰绎,商曰肜。”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当中,也有肜日活动的记录。
《甲骨卜辞》载:“武丁之时,隹王二祀肜日。”
殷商时期肜祭有“肜夕”、“肜日”、“肜龠”三种特征,其中“肜夕”为前日之祭,“肜日”为正祭,“肜龠”为后日之祭,用与被祭者日名同天干之日行祭礼。
清皮锡瑞作《经学通论》、清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二位清代经史学者对《高宗肜日》进行过解释和阐述;王国维作《高宗肜日说》、吴其昌作《殷墟书契解诂·五续》、郭沫若作《卜辞通纂》三位甲骨文字学者写论文对《高宗肜日》进行过阐述与解读;唐兰、于省吾、刘起釪、李学勤等甲骨文字学者,也对《高宗肜日》进行过分析与解释;无论是传统史学孔颖达、皮锡瑞、孙星衍,还是近代甲骨文字学者王国维、郭沫若、李学勤,两个方面的学者都做过肜日祭祀活动的研究与分析。肜日祭祀研究者很多,实能证明此说不虚,是有所指。
在徐中舒④、刘钊冯克坚⑤两个版本的《甲骨文字典》里,肜字分别具有三撇、四撇、五撇这三种文字形式(插图2),甲骨肜字的三撇、四撇、五撇都是一个意思或同指肜祭太阳这一件事。甲骨日字,为象形文字,圆形空心或圆圈中有一点,是为日字。
肜日活动在《尚书》当中曾有明确记载,在春秋时期之前的历史时间里,社会各界与文化界以象形文字作为写作记述的基本工具,战国时期进行文字改良、文字改造、文字改革,汉代时期继续改革文字并有繁体汉字出现,近现代又有简体汉字出现。而繁体汉字肜日二字与甲骨文彡日二字因为字体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研究上古玉器而不识上古文字或不认识象形文字的学者,很难融入上古文明环境氛围当中去。
在春秋时期之前的《尚书》当中,“高宗肜日”是以甲骨象形文字形式存在着(插图3),并不是以繁体汉字或简体汉字形式存在着。因为殷商高宗祭祀太阳的时候,社会还没有进行文字改革,所以研究高宗肜日或研究殷商以前的历史文化,要把识别甲骨象形文字作为一项基本能力。将高宗肜日,写成甲骨象形字体,肜日二字竟与玉璧上的象形文字一模一样。这说明一个问题,若没有甲骨象形文字作为玉文化研究功底,很难有此学术发现。
23
第二节.小河沿与夏家店文化时期玉璧上的“肜日”文字
玉友学员收藏的另外一件刻画纹饰符号的玉璧(插图4),属贝加尔湖畔青白玉种,包浆厚重、光泽温润、老光内敛,碱皮壳包裹自然,原浆原皮没磕碰,属于古玉老货。文字符号砣碾痕迹清晰且明显,砣碾工艺干脆且利落,工痕之上包浆覆盖均匀,玉璧尺寸约5厘米左右。该玉璧形制,与敖汉旗大甸子遗址考古出土玉璧形制相同(插图5),大甸子玉璧属于贝加尔湖畔的青黄玉种,当属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玉璧,其形制简约,有佩戴磨损痕迹。
学员收藏的玉璧正面具有三撇的砣碾工艺,是甲骨肜字的字体形式;该玉璧背面具有梃转工艺的圆形窝点,是甲骨日字的字体形式;一件玉璧正反两面分别具有两个文字符号特征,正面为“肜”字,背面为“日”字,肜日两字同时出现在一件玉璧之上,使用两种不同砣磨工艺,形成肜日玉璧。根据这件玉璧形制特征分析,当属于夏家店文化时期肜日玉璧。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45
肜日玉璧有别于普通的玉璧、玉环、玉瑗,肜日玉璧具有三个特征,有肜字砣碾工艺、有日字梃转工艺、有系挂佩戴磨损痕迹,文字砣磨工艺较为流畅,梃转圆形窝点制作工艺规整利落,佩戴磨损程度突出而明显。肜日玉璧具有佩戴磨损特征,说明该玉璧在祭祀之后会被佩戴或赏赐别人进行佩戴,由于经常佩戴或日常佩戴才会出现系挂磨损痕迹。
学员收藏的另外一组四件肜日玉璧(插图6),分别有光素、三撇、一撇、两撇四种式样,四件玉璧的另一面各具有一个梃转圆形窝点表示日字,四件玉璧各有佩戴磨损痕迹,玉璧包浆均匀、老光内敛、温润亮泽、皮壳厚重、形制朴素。这四件玉璧具有夏家店文化时期玉璧的形制特点,由古玩市场流转所得,失去了考古学地层关系的研究价值实在可惜。但它却揭示了甲骨象形文字与红山文化玉器之间的关联,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与引导作用,该玉器也算得到了最大价值发挥。肜日二字砣磨痕迹与佩戴磨损痕迹,三个特征的匹配,形成了肜日玉璧特点。商称肜日,周称绎日,汉称礼天地四方。商之前,有肜祭,连续多日进行祭祀,第一日祭在玉璧上刻划一道痕迹进行记事,第二日祭在玉璧上刻划两道痕迹进行记事,第三日祭在玉璧上刻划三道痕迹进行记录,第四日祭在玉璧上刻划四道痕迹进行记事,第五日祭在玉璧上刻划五道痕迹进行记事,形成了《甲骨文字典》里的肜字有五道、有四道、有三道的文字形象。每有日祀活动,就在一个玉璧上砣磨出不同笔画的肜字,进行记事、进行记录、以证其事。
6
上古先民祭祀太阳,应有固定模式或固定仪轨。每一件肜日玉璧的存在,都在述说肜日活动的频繁程度与曾经存在,肜日玉璧作为上古先民肜祭太阳之时所使用的礼祭制度见证物品,这也是儒家说的礼制与祭祀文化的源头。古玉,陈者称瑞,佩者称玉。陈列祭祀之时称为祥瑞、瑞玉,祭祀后佩戴称为佩玉、佩饰。肜日玉璧的三种特征得到了完美解读,佩戴磨损痕迹属于“佩者称玉”之范畴,而肜日文字砣磨工艺属于“陈者称瑞”用以祭祀陈列之范畴。在学员收藏这一组四件肜日玉璧当中,存在着有肜有日、有肜无日、无肜有日、无肜无日而有磨损痕迹等多种形式特征的玉璧存在着,这是值得一提的,也是需要区别对待的。无肜无日有佩系磨损痕迹的玉璧,只能作为经常佩戴的玉璧来看待,未必参与过祭祀太阳,例如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出土那件玉璧(插图5)。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据《周礼》记载,周朝时期曾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又礼东南西北方。按现代考古出土玉器材料进行分析,璧、琮、圭、璋并不是同时起源的玉器造型,而是分时分地起源的,周朝政权使用“六器”祭祀天地四方,明显有别于肜日祭祀。周朝祭祀天地四方并非继承前人传统,而属于归纳和综合了前人的多种祭祀手法,融而合之始为“周礼”,周朝并没有传承商朝肜祭太阳的传统祭祀方式。
在周代用玉器祭祀天地四方的活动,明显有别于《尚书·高宗肜日》的商朝祭祀太阳活动。殷商肜日寓意简单且直接明了,直白的把祭祀天地四方说成了祭祀太阳,而且还是连续多天的持续祭祀太阳,又有“肜夕”、“肜日”、“肜龠”的甲骨卜辞记载作为印证。而周朝则是把祭祀活动分散开来,祭祀了天地与东南西北四方等更多种类,也增加了繁琐的祭祀手段与祭祀方法,周朝祭祀方向也变得越来越繁杂、越来越离题了。后世学者著书《礼记》追随《周礼》,改称肜日活动为祭祀天地四方,汉朝的儒家礼制观念由此形成。
在红山之旅玉友收藏的肜日玉璧当中,不仅有贝加尔湖畔的黑点白色玉料,也有贝加尔湖畔的青黄料,还有淡青色岫岩玉料,这些肜日玉璧的苍白颜色,跟《周礼》记载“苍璧礼天”似曾相识又有差异。玉友收藏的这几件肜日玉璧,购买于锦州古玩大集和沈阳鲁园周末古玩市场。玉璧出土地点大致范围都在东北地区,属于红山文化领地范围,也包括团结文化类型和昂昂溪文化类型领地范围。
第三节.运用考古出土的肜日玉璧来定义肜日活动的源与流
由于考古挖掘出土的玉器具有明确的地层关系,我们找到考古挖掘出土的远古肜日玉璧,就能对古代肜日活动的源流发展有新的认知与新的拓展,这也是解决学术问题的基本手段。
个人收藏的肜日玉璧、古玩市场流通的肜日玉璧、文博系统征集的肜日玉璧三者都没有明确的考古学地层关系,只有依靠具有明确考古学地层关系的肜日玉璧,才能定义肜日活动的源与流。找到考古学地层关系明确的肜日玉璧,对肜日活动与天朝政权历史文化研究具有很大帮助意义与推动作用。
7
黑龙江省小南山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距今约9200年至8600年,于2015年至2017年进行考古挖掘⑥,据考古领队李有骞介绍,小南山二期遗址墓坑大小不一,墓主人骨架保存不佳,墓葬上有封石,随葬有玉器、石器、陶器,出土玉器分别有玉玦、玉管、玉环、扁珠、璧饰等约200余件。
其中一件玉璧有砂绳切割留下的弯曲状痕迹(插图7),高清照片由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拍摄。该玉璧上有两道砂绳切割痕迹,也有一个梃转圆形窝点特征,与本文前面介绍的夏家店文化时期肜日玉璧纹饰特征吻合,只是形制版式略有区别。小南山遗址出土这件玉璧两撇肜字砣磨工艺粗糙,梃转圆形窝点略大,也没有明显的佩戴磨损痕迹,而且肜日两字磨琢在同一面。而玉友学员收藏的肜日玉璧,两面各磨琢一字,也未见一面磨琢两字者。
而小南山肜日玉璧两字刻在一面,当属时代特征!毕竟小南山玉器具有9000年历史,而玉友学员收藏的肜日玉璧具有4000年历史,两者之间差距5000年之久。两下虽有传承关系,又都属于肜日玉璧,也同处于东北亚地区,但是两者年份差距太过遥远,存在时代特点或版式不一也属正常现象。另外,孤证不立。惟盼小南山遗址再能挖掘出土另外的肜日玉璧,以彻底夯实肜日活动起源于小南山文化时期。
小南山遗址出土9200年前的肜日玉璧,这是经过科学考古挖掘出土的玉器,也是东亚地区远古先民使用象形文字的直接证据。遗址紧邻乌苏里江,也是赫哲族人栖息地,是“守望太阳的民族”世居之地。肜日玉璧是远古先民祭祀太阳与太阳信仰的直接证据。赫哲族人信仰太阳又世居乌苏里江流域,与小南山肜日玉璧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关系。
第四节.红山文化时期玉器上的“肜日”文字
在牛河梁遗址当中,出土了红山文化玉器,具有5800年的历史,也有肜日纹饰与肜日标志的使用。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23号墓考古挖掘出土龙凤纹玉佩(插图8),长10.3厘米,宽7.8厘米,厚0.9厘米,黄色玉质,玉佩整体为一龙一凤的组合形式。龙的鼻梁处,有四道砣痕,是为肜字;龙鼻孔大而夸张,圆形窝点凹陷,是为日字;肜日二字,与小南山、夏家店肜日玉璧纹饰完全相同。肜日二字在5800年前就被设计、被雕刻龙凤纹玉佩当中。肜日二字的布局,十分巧妙。
8
龙与凤,被东夷部落用作图腾形象,太昊部落以龙和百兽为图腾,少昊部落以凤和百鸟为图腾,凤鸟与龙兽的组合,形成了东夷两昊部落联盟各个氏族的图腾形象并被巧妙设计雕刻成为玉器,大量使用岫岩河磨玉,史称珣玗琪。牛河梁遗址出土这件龙凤纹玉佩,属于东夷两昊部落联盟的结盟象征物。以玉为证,玉证结盟,龙凤联合,是为东夷两昊部落联盟的实物证据。龙凤逐日,后世迷失逐渐改为龙凤戏火珠,实为龙凤肜日的文化传承与龙凤太阳信仰的真实写照。
第五节.燕国刀币与燕国圜钱上的“肜日”文字
在2400年前的战国时期,燕国铸有肜日文字特征的刀币与圜钱,进行市场流通使用。
天下有九州,冀州在最北,而燕国处于冀州之北。
燕国刀币(插图9),旧称明刀,因为铸有日月二字,释为明字,故称明刀。该刀币的刀柄处有四条线,突破护手深入刀身,与甲骨彡字如出一辙,可以读作肜字。刀身铸有日月二字,可读作日月或明字。该刀币可称为肜日月刀币或称肜明刀币。
910
燕国圜钱(插图10),旧称明四圜钱,因圜钱右侧铸有日月被释读为明字,圜钱左侧铸有四撇被释读为四字,故称明四圜钱。圜钱左侧四撇属于四条斜线,我认为与甲骨彡字相同,应读作肜字不可读作四字,只有四条横线才可读四字。圜钱右侧日月二字可读明字。故此,该圜钱不应叫明四圜钱,应改称肜明圜钱或肜日月圜钱。
在战国时期,燕国铸造并使用肜日月刀币圜钱,鲁国、晋国、秦国、楚国、越国都没铸造肜日月刀币圜钱的现象,应该是燕国人继承和传承了夏家店、红山、小南山时期的肜日传统。
第六节.小 结
从9200年前小南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肜日玉璧算起(插图11),到5800年前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龙凤玉佩具有肜日纹饰,又到4000年前夏家店文化时期肜日玉璧,再到3500年前殷商时期高宗肜日的祭祀活动被《尚书》记载,又到2400年前燕国时期的肜日圜钱,肜日活动在东北亚地区具有6800年的漫长延续与历史传承。
小南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肜日玉璧,证明东亚地区象形文字起源于9200年前。从小南山文化时期到燕国时期,东北亚地区具有6800年象形文字的使用历程,而且是一直未变的使用这种象形文字。
11
象形文字因象其形而指其事,故称作象形文字。玉器上雕刻的肜日二字属于象形文字,与甲骨文肜日二字相同无异。象形肜日二字存在于夏家店文化玉璧之上、红山文化龙凤玉佩之上、小南山文化玉璧之上,因其雕刻在玉器之上,并有“《周礼》的苍璧礼天”与“《尚书》的高宗肜日”等重要上古历史文献作为证实,我们可以称其为玉版文字,以区别于雕刻在龟板上的甲骨卜辞。
玉版文字的使用时间跨度,远远超越了殷墟甲骨卜辞的使用时间跨度。从夏家店肜日玉璧到小南山肜日玉璧跨越着5000年的历史时空,玉版文字具有5000年使用时间跨度,属于一条漫长而延续的线条,且具有传承与延续的事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具有五百年的使用时间跨度。500年与5000年两下相比,一个属点、一个属线,两者之间形成了明显差距。没有漫长的玉版文字进行历史酝酿,何来甲骨卜辞的昙花一现?尽管两者同是一种文字。
另外,甲骨文字属于卜辞、占卜用字,而肜日玉璧属于玉版文字、信仰用字,两者之间无论是在本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可相提并论。故将玉版文字添加在甲骨文字之前,将殷商甲骨文字向前增加5600年的玉版文字使用历程,以展示中国具有文化正宗之意,这是宗主国或宗主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字发展史由此形成了玉版文字、甲骨文字、金文、篆字、繁体汉字、简体汉字等文字衍变过程。
进入周秦汉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不断改制与改字,导致肜日活动与太阳信仰逐渐消失不见了。而考古挖掘出来的肜日玉璧和市场流转的肜日玉璧,却在向世人证明肜日活动与太阳信仰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往事。春秋时期孔子删《尚书》去掉了大部分的上古历史,保留着小部分的上古历史,他去掉了哪些历史?去掉了谁的历史?这给后世学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
商人称为肜日,周人称为绎日,汉人称为祭祀天地四方。如果按肜夕、肜日、肜侖三次进行计算,先民祭祀太阳活动需要制作出三件玉璧成为一组,所以肜日玉璧常有一组三件、一组四件、一组五件的形式,散落在民间各地古玩市场里进行流通。
备注:
易宁:《<史记·殷本纪>释<尚书·高宗肜日>考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
张利军:《<尚书·高宗肜日>的史料源流考察——兼论商人的灾异观》,《古代文明》2010年10月;
梁涛:《<尚书·高宗肜日>新探—兼论殷周的两次宗教变革及“民”的发现》,《学术月刊》2019年第1期;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第947页、995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刘钊、冯克坚著《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第187页,中华书局出版,2019年1月发行;
李有骞:《考古饶河小南山 解码中华玉文化起源》,《伙伴》杂志,2020年;
评论 | 0 条评论
登录之后才可留言,前往登录